中德“照护工作及性别平等”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2年11月25日及26日下午,由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riedrich-Ebert-Stiftung (FES))与黄色视频
、黄色视频
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共同主办的中德“照护工作及性别平等(Sorgearbeit und Geschlechtergerechtigkeit)” 研讨会在中国南京古南都饭店莫愁-建邺厅成功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讨论会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通过ZOOM平台在南京、上海以及德国同步展开。德方艾伯特基金会驻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雷柏曼(René Bormann)先生、项目经理贝秉诚(Tobias Beck)、艾伯特基金会妇女和性别问题研究处前处长斯蒂格勒博士(Barbara Stiegler)、费希塔大学特奥巴尔德教授(Hildegard Theobald)、海因策博士(Cornelia Heintze)以及中方黄色视频
院长边霞教授、黄色视频
性别研究专家金一虹教授、杨笛副教授,社会保障方面专家周薇博士、赵晶晶老师、王若晶老师;家政学专家赵丽芬老师,老年社会学方面专家上海财经大学苏熠慧副教授、东南大学的吴心越老师、南京邮电大学李潇晓老师等学者以及黄色视频
女性教育学、家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们共同参加了本次讨论会。会议由德方代表费德勒女士(Anna Julia Fiedler)主持。

会议开始,雷柏曼先生与边霞教授分别介绍了艾伯特基金会和黄色视频
的基本情况、过去的合作关系,此次会议来源的合作研究计划以及此次研讨会的重点关注议题。双方皆对此次会议的预期成果表示由衷的期待,并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此次会议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从两国老年护理工作的概况、护理专业化的提升、性别与其他系统性的差异以及实践经验与创新方案等方面多角度有重点,既看重本土经验与国情现实又强调跨国视野与对比学习地探讨了照护工作与性别平等的议题。

在第一单元中,中德双方各由一位专家重点介绍了中国和德国在老年护理工作方面的基本概况。费希塔大学希尔德加德·特奥巴尔德教授从德国照护工作护理人员队伍的构成、服务供给的各个方面介绍了德国护理工作尤其是老年护理工作的现状,以人口、家庭结构以及劳动模式的变革进程为基础,讨论了德国老年护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简单介绍了应对挑战的一些措施及其当下的效果,并提出对这些措施方案可持续性问题的反思,强调要意识到照顾劳动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现实,同时思考专业及非正式护理人员应有的合理待遇以及,最重要的,需要兼顾公正公平(比如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移民等)的问题;金一虹教授则通过对中国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和特点、老年照护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照护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等现实情况的介绍,点出了中国面临的特殊挑战,并由此出发,讨论了中国政府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大量努力,从政策与工作推进等方面探讨了当下实践层面的困境与可能;分析了为何老年护理员供给不足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的诸种原因,讨论了政府的“重心下沉”、坚持以居家社区养老、养老事业和产业并举发展等政策推进能否有效破解当下老年护理的难点、痛点问题。随后,与会人员就两国情况进行大量的讨论和交流,德方专家主要聚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关注政策层面对照护劳动专业参与的推动,期待通过扩大招聘基础、取消学校照护专业学费、增加照护培训津贴等措施来应对当下挑战。中方专家则在肯定双方面临问题的相似性以及推动方案的互相可借鉴性的基础上强调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性别带来的女性护工就业压力和负担以及招呼工作中的性别不公平问题,提出增加男性参与到照护工作之中的必要性。


提升护理职业地位的方法和挑战是第二单元所讨论的内容。斯蒂格勒博士(Barbara Stiegler)指出护理培训及护理就业系统面临的挑战集中在护理体系、护理职业教育、就业体系三个方面并针对每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长期护理险不能完全覆盖保险费、供给方存在利润导向的竞争、政府的管辖权存在限制性是护理体系的主要挑战,改变融资结构、扩建区域供应中心等护理基础设施、规定相关责任是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通识教育等培训体系可以解决职业教育中学校责任分散、监管不到位、职业资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通过缩短工作护理时间、调整劳动合同、推动男性加入护理队伍等方法可以解决就业体系面对的工作压力大、劳动保护力度不足、职业被赋予女性内涵等挑战。斯蒂格勒博士还指出德国目前的工作评价未能做到性别中立,这也是被视为女性的工作的照护工作即使职业化了也无法获得应有的社会声望和价值回报的重要原因,对于此问题职业性别中立评价表的设定或许能够缓解。对斯蒂格勒博士的报告,此单元的评议人杨笛博士首先对报告中设计的问题的中国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介绍,表示中德在此问题上有很多相似点也有很多不同以及互相可以学习的经验与教训。杨博士指出中国政府做出了很多政策性的努力来解决中国照料劳动力的缺乏问题,而德国在职业教育上的经验很值得中国学习,某些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互助一些举措也使人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而德国在引入资本融资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及其对利益导向可能对照护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警惕也十分值得中国借鉴。同时杨博士也点出对于衰老与死亡,对于老年照护的文化特殊性也必须纳入到探讨范围内才能真正全面理解老年照护专业提升面临的复杂环境。随后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包括中国家政、护理行业的区分、护理假的协调、提高民众服务意识等。


第三单元的讨论主题是护理工作中的性别和结构性劣势。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苏熠慧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国照护工作变迁的情况,并以2021年5月至9月在上海进行的研究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上海目前养老护理员和全种类照护者的基本情况,提出当下无论是养老护理员还是全种类照护者都明显年龄偏大(50岁左右),教育水平偏低(大多是初中教育水平),且性别构成几大部分是女性;并发现虽然老年照护者有更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但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平均月休息时间等更少。职业歧视、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保障、培训不足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苏教授指出,面对这些问题,当前中国政府也在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尝试,争取更好保障养老照护从业者的权益,增加对他们工作价值的认可,规范从业培训,打破福利制度壁垒,改善工作中的性别劣势。随后作为这一单元的评议人,德国的海因策博士(Cornelia Heintze)与苏教授就专业培训、资质认证、通过长护险推进老年照护从业者的各类保障的可行性、资金的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讨论,海因策博士还介绍了北欧等其他国家的一些情况来对比印证中德两国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策略局限性以及其他可能性。


第四单元德国和中国各自给出了地方层面的示范项目并讨论了推广的可能性。Hildegard Theobald教授从途径、实施、巩固、推广四个方面介绍了德国的“跨文化搭桥者”“地方责任联合体中的混合护”“护理中的体面工作”三个地方示范项目,并展示了取得的成果:比如,加强了护理服务站与医疗合作伙伴间的关系、满足了用户多样化需求、专业化程度增加等。中方的苏熠慧教授则以上海为例介绍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在推动老年护理发展以及保障照护工作人员方面的可能性。在简要介绍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后,苏教授为中德两方参会者详细讲解了上海在长期护理保险项目上的实践经验,她聚焦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养老护理员状况(薪资、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培训状况、工作时间男性养老护理员人数、工作满意度等),探讨了城乡与性别问题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护理劳动提供者的劳动困境,肯定了上海长护险在实践中对照护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在照护劳动招募有效劳动力方面的有利作用,同时也反思了长期护理保险项目当前的实践经验中的不足与局限,比如:无法覆盖上海全部老人、无法满足长时间陪护老人的需求等。在后续的交流讨论中,金一虹教授还提到了广州的养老照护试点情况,提出家属照护资格和照护补贴等政策建议,为大家提供了新的讨论角度。

会议最后,边霞教授和贝秉诚先生分别致闭幕辞。边霞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此次参与会议的双方人员、翻译工作人员的感谢,而后总结表示养老、照护是“夕阳”照护,需要更多的活力、更多的平等特别是性别平等加入其中,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男性加入到这个工作行列当中,通过这次研讨会双方都能吸取经验,开阔不同的视野,有相应的新思路,希望在未来两国都能够将老年人的照护做得更好,将老年照护中的性别问题处理地更好。贝秉诚先生对会议的内容和报告结束后的热烈讨论表示高度认可,认为是双方合作发展良好开端,希望日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有深度的交流研讨,最后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下,此次研讨会顺利结束。

(撰稿人:彭紫萌,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