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性别学术月”系列讲座(三):爱情与承诺恐惧——对父权制下的性别与情感的思考
12月25日下午,江苏省“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月”黄色视频
专场第三场讲座“爱情与承诺恐惧——对父权制下的性别与情感的思考”在黄色视频
随园校区100号楼举行。讲座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教授作为主讲人。

佟新教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与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佟新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性别研究;劳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女性职业发展等。
本次讲座由黄色视频
杨笛老师主持,讲座开始之前她对主讲人佟新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佟新教授此次讲座的主要聚焦现代社会女性关注的爱与独立的议题,从个体化社会的情感困境入手,从传统社会的爱情模式:父权制与性别气质到现当代的承诺恐惧:反抗父权制与父权制的生产与再生产,梳理父权制、爱与女性独立之间的复杂纠葛,探讨承诺幸福的可能性:建立独立自主的道德。

佟新教授指出,当前我国青年人的婚恋变化包括平均初婚年龄上升、未婚同居率上升和离婚率下降。出现这种婚恋变化的原因可能和结婚成本高、青年人理性考量、年轻人受教育年份延长和年轻一代的婚恋观改变有关。年轻人的性别意识变迁,特别是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改变了传统父权制下的性别关系。这种婚恋观的改变可能是性别分化的,其不同步性或与性别气质相关的解释框架决定了青年一代的情感模式。
佟新教授回顾了中国传统父权制下的婚姻关系和变动的父权后指出,大家通常认为市场条件下,婚姻选择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女权主义认为,理性一词是父权制的产物,它将男性拥有资源和获取资源的方式视为不用思考的社会事实加以合理化。如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的合理化就是以牺牲女性利益为前提的。当讨论“理性最大化原则”时,可能要问:“谁的理性?怎样的理性?”


佟新教授关注两性的情感模式,即两性对依恋关系/异性恋的态度与实践。她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恋爱与婚姻,关注其在情感关系中,有关认知/性别观念、气质、行为、策略的变化。她深入访谈了十位男性与十位女性,重点讨论其相爱与“分手”经历以及相关的阐释。佟老师认为,性别不是“我们是什么”,而是“我们做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解释我们所做的。
由此,佟新教授引出了此次讲座的主题:性别与承诺恐惧。她认为,存在性别化的婚姻承诺恐惧。男性承诺恐惧主要在于婚姻承诺中男性要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如住房、赚更多的钱,他们在承诺面前的退缩是因为担心女性不断提高的独立要求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男性气质。而女性的承诺恐惧症主要在于婚姻承诺中女性要生育,提供更多的养育工作,她们在承诺面前的退缩是因为担心生育可能威胁到她们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独立,恐惧成为一个依赖丈夫的女人。佟新老师认为,女性具有反思性的情感生活,而男性也有应对承诺恐惧的策略。性别化的承诺恐惧表现出父权制婚姻制度面临挑战,一种相互支持、互惠型的理想型婚姻关系正在被建构出来。

最后,佟新教授指出,承诺与互惠会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提供可能性。承诺是指建立相互支持的互惠型的亲密关系,包括个人情感的自我管理、共情能力和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互惠与支持。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佟新教授详细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解答了部分同学个人成长中的生命疑惑,启发了大家的思考。

佟新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专业敏锐的分析以及对青年人的深切关怀赢得了听者们的热烈掌声。参加此次讲座的不仅有黄色视频领导师生,还有来自不同学校和院系的同学以及社会人士。佟新老师的精彩讲座让参与者感到受益匪浅。


供稿:杨笛 马弈辰
图片:吴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