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视频

学校主页| 返回旧版| 书记院长信箱

学术研究

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当前位置: 黄色视频 -> 学术研究 -> 科研机构 -> 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 正文

性别学术月讲座二:高龄社会的照料变迁:从性别的视角出发

作者:来源:阅读次数:日期:2024年12月22日 11:40

“妇女/性别学术月”系列讲座(二):高龄社会的照料变迁:

从性别的视角出发

讲座人: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吴心越 博士后


1217日下午,“2024江苏省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月”黄色视频 专场系列讲座第二场在南师大随园校区逸夫楼416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至善博士后吴心越老师开展题为“高龄社会的照料变迁:从性别的视角出发”的学术讲座。

吴心越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老龄化与照料劳动。吴老师在该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国内各类养老机构进行观察访谈,积累了丰富的笔记资料。其论文发表于《社会》《社会学评论》《妇女研究论丛》《中国研究》等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见于一席、一条、澎湃、腾讯新闻等媒体。

本次讲座由黄色视频 副教授杨笛老师主持。杨笛老师介绍了吴心越老师的学术经历、研究旨趣以及本次讲座的理论视野,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的家庭结构转型和照护模式变迁及与之相关的性别和阶层议题。



在讲座开始时,吴心越老师首先分析了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下女性的照料劳动难以被看见、其劳动价值遭到贬抑的内在成因。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规模的缩小带来家庭照料资源在“一老一小”之间的代际竞争,从而加剧了家庭照料危机,这就是照料外包——依托市场提供照料服务——产生的现实社会背景。吴老师指出,将老人送至养老机构进行照料的孝道外包反映了子代与亲代的双重道德重整:子代希望通过机构提供专业照护从而更好地尽孝,亲代希望能够自己负责自身晚年生活以免加重子女负担。在子代——养老机构——亲代的三边关系中,养老机构成为代替子代履行孝亲照顾的代理者,孝道外包实现了老人照料责任从家庭到市场的转移。



讲座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从事老年照料工作的养老护理员群体。吴心越老师通过援引丰富的实证研究数据指出现阶段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三个特征:工资收入方面相较月嫂明显偏低、性别构成方面女性占绝对多数、年龄分布方面以中老年为主体。吴老师结合自身的田野调查经验分析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困境,与精细化服务的儿童照料相比,老年照料往往被贴上肮脏工作的标签而难以获得较高的薪资报酬与社会评价。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的多数是没有接受过太多专业化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底层女性,她们断裂零散的职业轨迹记录着时代变迁中社会转型与家庭再生产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塑造。


在讲座的后半段,吴心越老师梳理了作为老年照料服务委托者的子代履行孝亲责任的新形式——劳动分工与协同照料,即子女在养老护理员提供日常的身体护理与健康照料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护理员工作、主动建立人情网络、深度参与日常照料等形式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情感关怀。吴老师敏锐地从性别视角分析了这种新型孝亲模式中微妙的性别角色差异:儿子通常是“探望者”而女儿通常是“照料者”。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吴心越老师转向了提供老年照料服务的养老机构的阶层分化,她将其概括为“养老折叠”。现阶段国内的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省会城市中高端养老机构、县级市护理院和农村非正式家庭养老院。当居住在城市颐养中心的老人能够享受专业照护服务并开拓各类兴趣爱好时,农村的务农老人仍然需要在没有明确退休时间的晚年生活中主动降低医疗需求并持续劳动。正是在此意义上,不平等的老年生活与阶层区隔和消费文化联系起来。



吴心越老师基于自身田野调查经验所做的学术分享引起了到场听众的强烈共鸣。大家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吴老师进行了富有价值的学术探讨,包括照料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剥削情况与从业者主体性的抗争策略,以及照料工作专业化技术化背后潜在的市场建构逻辑等,吴老师认真地一一给予回应。

本场讲座收获了到场听众的热情支持与高度评价。参与本次活动的除了黄色视频 、教育科学学院和社会发展学院等院系各专业的师生,还包括来自东南大学的同学们以及社会上的各界同仁。大家纷纷表示从吴心越老师充满社会关怀而又扎实细腻的老年照护研究中获益匪浅。



                                               撰稿人:杨笛  吴诸珍(24级女性教育学研究生)

                                               照片提供:刘姝彤(24级女性教育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