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性别学术月”系列讲座(四)——跨学科的对话:女性如何被记忆
12月19日下午,江苏省“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月”黄色视频
专场学术活动第四场——“跨学科的对话:女性如何被记忆”在黄色视频
随园校区100号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了美国Grinnell Collage东亚系终身教授、Orville and Mary Patterson Routt文学讲席教授冯进和黄色视频
教授金一虹一起,以“女性如何被记忆”为焦点,以各自的研究和学科实践为出发点,分享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探索、思考理路和未尽之志。

冯进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化、比较文学、女性研究等,英文专著有:The New Woma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04), The Making of a Family Saga: Ginling College (1915-1952) (SUNY, 2009), Romancing the Internet (Brill, 2013)。曾发表《家族史话:金陵女子大学(1915-1952)》,引来与金女大发生过交集的华裔女性的后裔“寻根”,另有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发表。目前研究聚焦于中国当代流行文化、饮食文化等领域。金一虹教授研究方向为性别社会学、集体主义时期女性口述史,主要著作有《父权的式微——江苏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女性叙事与记忆》等。目前研究聚焦于集体主义时期女性口述史,致力于深挖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下的女性。
本次讲座由南师大黄色视频
女性教育学专业的杨笛老师主持。在介绍了两位主要对谈人的学术背景后,杨老师更是重点介绍了此次对谈的设置背景:两位学者曾因对金女大的历史的研究结下渊源,又在之后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研究旨趣和当下非常不一样的研究重点。但在今年的一次三人私下聚会中,两位学者对于金女大后人对她们经历的追索推动了对她们个人史的研究的感慨,激发了杨老师的思考。因此才促成了此次对谈的主题。杨老师也以此为导引,鼓励与会者由此出发,思考和探索从自己学科角度对该主题可以形成的议题和研究。

在对谈过程中,首先发言的冯进教授以其05年时撰写的金女大历史研究的著作《家族史话》的发表为起点,介绍了在此之后,因为这本书而与一些金女大的后人产生了后续的联系,并由此引发了种种新的历史探查。在历史中的人们以及后人们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若隐若现的线索的编织下,冯教授重点介绍了其中五个跟金女密切相关的人物(陈琏采、徐桓祖母、张秀金、王碧霞、黄美琳)的故事以及为了探索她们的故事而产生的故事。

冯进教授以此为基础,从书面与口述、主流与边缘、感性与知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了女性经验与历史撰写的意义。冯教授认为:历史与个人并不是相对立的,个人的口述史对主流而言是一种补充,甚至会挑战、颠覆主流,而这恰恰是其意义所在;女性素来是历史中的边缘群体,而在探寻其历史的时候,就使得主流与边缘发生了错杂的共振,使得其中的人们、我们更深层地体味记忆背后的意味;而作为研究者不只是创造知识,更承担着伦理道德的责任,追寻深描历史、与人产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冯进教授重申了挖掘和记录历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人深思。
冯教授在演讲中提到的女性很多是因为生命中的重要男性的重要身份或成就,才得以被追溯其人生,重塑人生经历的历史价值这一点,正好和另一位对谈者金一虹教授关于女性如何进入集体以及历史记忆的思考产生跨学科的对话。金一虹教授聚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记忆理论,探索女性如何进入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的问题。金教授首先介绍“记忆”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记忆的集群框架”这一说法——即在不同学科中对记忆这一概念生发出的多样理论解释。金老师在总结借鉴了多为国外学者对于记忆的功能、性质、记忆与历史的关系的理论思考之后,重点强调了记忆的“重建”功能。金一虹教授以“口述历史”的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记忆转向”趋势为例,深入解读记忆的主观性,强调“不可靠的记忆”可能是一种财富,更体现社会建构。并认为口述历史是集体记忆最重要的表征形式,记忆的本身就重叠了过去与现在的双重意义。

最后,金一虹教授从女性如何被记忆、她们应该如何进入历史记忆中的角度解读“历史中的女人”,在各种叙事中,女性总是被忽视和误读的一方。通过其近年来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一些经历,金老师让与会者看到了我们的历史、传媒以及知识生产的模式,是如何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完成这种对女性的忽略和误读的。以此为基础,金老师也鼓励大家去思考,有什么样的可能、什么样的动力(除了女性的后代之外)能推动女性以更真实、全面、复杂的面貌进入集体和历史记忆中。
两位教授以不同的学科背景与研究经历为底,以共同的话题为中心,碰撞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的火花。而她们共同展现的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整体中看到个人,尊重所有主流叙事之外的人类经历与经验知识的价值,看到历史中女性的身影并尝试追索这些身影在时光中留下的痕迹。她们的态度和努力触动了很多与会学子,表示希望在之后也能为建构丰富的女性记忆,并让女性的真实生命历程进入人类公共记忆的殿堂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加此次对谈活动的除了来自南师大金女院、教科院、文学院、外院、国教院、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对该议题感兴趣的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南师大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吴贻芳研究中心的部分学者。一定程度上,以女性如何被记忆为焦点,通过此次对谈活动,学人们开始尝试建立起一个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撰稿人:陈慧婕 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