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下午,黄色视频
/社会学院/会计学院于随园逸夫楼416会议室成功举办第三十六期贻芳讲坛,特邀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田丰(Feng Tian)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她围绕“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门槛:非英语母语学者冲击顶级国际期刊的实践路径”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分享,张戌凡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众多学子踊跃参与,共同聆听这场学术盛宴。

田丰教授指出,全球数千名研究人员竞逐顶级期刊发表机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而论文被顶级国际期刊拒稿原因原因多样,涵盖缺乏原创性与贡献不清晰、与期刊匹配度不足、质量不足致初审淘汰、提交材料不完整或不清楚,以及存在伦理与合规性问题等。

随后,田教授进一步剖析了非英文母语学者发表顶刊面临的主要挑战,即语言障碍、文化和逻辑障碍、系统规范障碍。

针对语言障碍,田教授深入剖析了学术写作中的典型问题。语法错误、核心陈述不清晰、术语误用等均可能导致稿件被直接拒稿。为此,她建议学者通过结构化写作训练与工具辅助来提升语言质量,例如使用Grammarly、Trinka等语法检查工具,并参考《牛津学术词汇表》进行术语校准、使用Writefull使风格适配。此外,与英语母语学者合作修改论文逻辑与方法,可有效提高发表成功率。
针对文化与逻辑障碍,田教授以中国团队向《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投稿为例,指出东方学者渐进式论证与西方假设驱动型结构的差异。对此,她认为管理学期刊注重理论表述的精确性与实践建议的清晰性,学者需通过精读年度最佳论文掌握学术修辞策略。期间,张戌凡教授以东西方写情书的差异幽默引入,指出中国学生常将“研究背景”等同于政策背景,需转变思维模式。她强调,英文论文的“背景”部分需聚焦学术领域的理论缺口,而非社会或政策背景。
针对系统规范障碍,田教授指出,国际期刊的格式要求、文献引用偏好及数据可获得性中潜藏着隐性门槛,常使非母语学者陷入被动。例如,部分期刊对格式细节存在严格却未公开的偏好,研究者往往需通过逆向解析近期论文才能推导其规范逻辑;在文献引用层面,期刊常要求引用特定学术网络的“奠基性研究”;还有方法论与数据规范中存在着“错位”,基于西方学术情境制定的技术工具要求,常与发展中国家研究场域的现实条件相冲突。对此,田丰教授提出应对策略:通过深度分析目标期刊的必引学者与发文特征;善用国际组织的公平性倡议进行制度性协商,并提供了方法论辩护模板。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中,师生就原始数据提供、审稿意见回应等具体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田教授建议,同学们可提供原始数据,但需在审稿人明确要求后再提交,以保护研究数据安全。

最后,田教授暖心鼓励同学们,要将每一次投稿视为提升论文质量的宝贵契机。她引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言“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要达到的目的”,以此激励师生在学术道路上勇往直前。

此次讲座为非英语母语学者,尤其是参与其中的学生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发表策略与实战经验。这将助力他们在国际期刊发表的道路上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重重障碍,为成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增添助力,推动其科研成果走向更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
图片|陈琪
文字|陈徽音
审核|张戌凡